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产品中心
products center
行业动态
2021年中国水环境治理行业政策规划现状及发展前景趋势分析‍
发布时间:[2021/06/19]

水环境治理行业

2021年中国水环境治理行业政策规划现状及发展前景趋势分析‍

水环境治理是指为使水质满足特定的环境及回用的要求,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手段对水质进行处理,去除水中有害成分的过程,旨在将污水所含的有机污染物、固体悬浮物、氨氮、磷、细菌等污染物分离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

我国水环境治理行业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1984年,我国第一座大型城市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投建,设计规模24万立方米/日,采用标准的活性污泥法工艺,取得了一定的环境效益。此后,中央政府相继实施了将国际贷款(赠款)向污水处理倾斜、国债资金支持、开征并不断提高污水处理费、以BOT方式进行市场化融资等措施,确保了污水处理建设资金的充足性,加速水环境治理行业发展。2001年至2010年,国家全面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十一五”期间,国家开始实施“节能减排”战略,全国水环境治理步入高速发展轨道。2015年起,随着国务院出台的“水十条”在全国各地的贯彻落实,水环境治理需求加速释放。近年来,生态环境部进一步加大了水环境治理整治力度。同时,在政府财政的引导下,我国水环境治理投入呈快速增长趋势。

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城市排水管道长度41.4万公里,2019年城市排水管道长度达到74.4万公里。其中,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川、安徽、湖北、河南、辽宁、天津是我国城市排水管道长度最长的省份,2019年十省排水管道长度累计占全国64.1%。

中国的水环境治理行业仍处于成长期,市场集中度较低,部分区域及细分市场具有较高活力,如村镇污水处理市场、黑臭水体治理市场、市政污水处理厂扩容升级市场等。未来,行业市场化服务需求将逐步增加,资源整合与跨区域发展趋势将逐渐凸显。在规模效应的推动下,具有良好技术水平、服务能力、市场信誉和资金实力的企业将加速聚集各类资源要素,进一步强化竞争优势,抢占市场先机。我国水环境治理行业集中度将加速提高,市场上将出现一批全国及区域性的龙头、先进企业。

随着全国各地的工厂提标改造逐步落实、管网建设项目的落地以及老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水处理设施的完善,水环境治理设备和解决方案的需求相继释放,城乡污水处理市场仍具有一定潜力。

 

工业废水处理行业

2021年中国工业废水处理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2025年市场规模将近1300亿元‍

工业废水具有类型复杂、处理难度大、危害大等特征,主要来源于石化行业、纺织工业、造纸工业、钢铁工业和电镀工业等。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工业废水总排放量为199.5亿吨。2019年,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448个日排污水量大于100立方米的直排海污染源监测结果显示,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5.85亿吨,同比下降33.3%。由于国家统计局于2015年以后停止公布工业废水总排放量数据,前瞻结合2016-2019年我国工业废水直排海排放量的增速测算,估计2019年我国工业废水总排放量约为252亿吨。

而自“水十条”出台以来,我国各涉水企业加快安装废水处理设施。据生态环境部披露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废水治理设施72952套,比2017年增加了3.7%。在废水处理能力方面,2018年,全国废水治理设施处理能力已达22370万吨/日。同时,在财政投入方面,据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和国家资讯中心的分析预测,“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我国废水治理投入(含治理投资和运行费用)合计将分别达到10583亿元和13922亿元,其中用于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水的治理投资将分别达到4355亿元和4590亿元。

未来十年,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和环保要求提高,以及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的不断升级改造,水污染治理投资仍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

据GEPResearch的研究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工业废水处理行业的市场规模约为889亿元。根据市场发展情况结合政策支持情况,在“十三五”期间,我国的工业废水处理市场规模迅速增长;因此,“十四五”期间,随着环保治理的不断深入,工业废水处理行业仍将保持稳定增长,保守估计到2025年,工业废水市场规模将将达到1262亿元。

 

水质监测行业

2021年中国水质监测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前景分析未来技术创新将推动国产替代增强‍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不断驱动下,我国环境监测设备整体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2019年,环境监测设备销量达8.28万台,年复合增速达到23.18%;根据监测对象的不同,环境监测设备可以分为水质监测设备、烟尘烟气监测设备、环境空气监测设备、采样器、数据仪等。

随着国家环保力度的不断加强,国家对水环境的保护愈发重视,水质监测作为水环境质量的指向标,在市场中率先发力。水质监测设备的需求量也不断增长。2019年,水质监测设备占环境监测设备总销量的36%,比2018年上升2%,销量达29808台,成为环境监测设备的第一大细分市场。

随着国家对水质监测要求的提高,行业中现有企业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企业之间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目前我国水质监测的市场竞争格局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梯队包括以大型外资企业如德国E+H、瑞士ABB、美国哈希为主,主要占领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较高的高端水质监测市场;

第二梯队包括国内水质监测的龙头和上市企业,如聚光科技、先河环保、雪迪龙、中环装备、宁波理工、力合科技等,这些企业中有些已经能够自主生产中高端水质监测产品和提供运营服务和解决方案,正逐渐形成与大型外资企业竞争的能力和优势;

第三梯队的包括中小规模水质监测企业,如苏州科特环保、上海仪电、北京尚洋东方环境、广州怡文环境、宇星科技等。随着国内水质监测企业技术和科研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国内市场的国产替代化效应将逐渐增强。

 

臭氧发生器行业

2021年中国臭氧发生器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水处理成为行业主要应用市场‍

目前,国内臭氧发生器生产企业数量相对较少,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6月,国内臭氧发生器相关生产企业数量为709家,主要包括国林科技、新大陆、珏辰环保科技、赛莱默、苏邦环保、三康、瑞邦、康尔、百悦康等,其中小型企业占据大多数,市场竞争分化明显。

在中、小型臭氧发生器市场,产品的技术要求不高,进入门槛相对较低,新进入的企业一般从低端的中小型产品做起,参与竞争企业较多,竞争相对激烈,竞争手段趋向于以价格竞争为主。

而在大型臭氧发生器市场,竞争则相对温和。大型臭氧发生器制造需要核心臭氧技术的支撑,对设备的稳定性与高效性有很高的要求,目前国内掌握核心臭氧技术的企业不多,仅有十几家。同时客户在高端应用领域的臭氧设备采购中,对供应商设定了很高的技术条件、规模要求和既往工程业绩的要求,进入门槛较高。

臭氧发生器企业大部分分布在山东、江苏和广东地区,三个省份企业数量占全国的59.1%。前五省份(山东、江苏、广东、安徽、浙江)企业数量占全国的75.5%。整体来看,臭氧发生器行业区域市场集中度较高,主要应用于水处理、食品行业、烟气脱硝领域,2019年,臭氧发生器在水处理领域(包括饮用水、市政污水、工业废水、泳池用水等处理)应用市场占比超过一半,达到55%左右,其次为食品行业,应用规模占比达到14%左右,烟气脱硝领域应用市场比例为9%左右。

 

反渗透膜行业

2021年中国反渗透膜行业应用现状分析已成为海水淡化领域主流技术

反渗透膜的研制始于1965年,20世纪70年代进行醋酸纤维素(CA)中空纤维和卷式反渗透膜组器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实现工业化,其工艺技术接近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外新一代性能优异的反渗透复合膜已工业化并销入中国,国产反渗透复合膜虽经“九五”科技攻关后,已具备产业化条件,但性能仍比国外低。

目前,海水淡化是反渗透膜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从全国海水淡化领域应用技术的项目数量分布来看,根据自然资源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应用反渗透(RO)技术的工程121个,占总项目数量的85.21%,高居首位;其次是应用低温多效(MED)技术的工程16个,占比为11.27%。

再从全国海水淡化领域应用技术的工程规模来看,截至2018年底,全国应用反渗透(RO)技术的工程规模达825641吨/日,占总工程规模的68.70%;其次是应用低温多效(MED)技术的工程规模369150吨/日,占总工程规模的30.72%。此外,2018年,全国新增应用反渗透技术的工程4个,工程规模12036吨/日。

综合来看,不论从工程项目数量还是规模来看,目前海水淡化领域的技术应用主要集中在反渗透膜技术和低温多效(MED)技术;其中,反渗透(RO)技术在海水淡化领域中的占比都居于首位。

近年来,中国海水淡化领域反渗透膜工程规模持续增长,但增速减缓。其中,2018年中国海水淡化领域反渗透膜工程规模为82.56万吨/日,同比增长1.5%,2019年中国海水淡化领域反渗透膜工程规模约为84万吨/日。

 

医疗污水处理行业

2021年中国医疗污水处理能力不断增加市场规模达到35.9亿元

医疗污水主要是指医疗系统在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类型的废水,具体包括很多方面内容,可能来自于诊疗室以及化验室,同时还来自于病房以及洗衣房等,因此其中蕴涵的成分相对复杂。废水中可能存在病原细菌,同时还含有病毒以及各种类型的化学药剂,会产生很强的污染。因此需要做好针对性处理工作,并且强化污水处理的效果。

针对医疗污水处理,相关部门早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文件,并且做出了明文规定。国家环境保护局和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5年7月发布了《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对医疗污水的排放进行全面控制,严格把关。

医疗废水来源广泛,且污染物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医院所产生的医疗废水成分、水质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即使同一家医院里的不同科室,所产生医疗废水在水质和水量上也大相径庭,医疗废水未处理就直接排放,势必污染环境,因此近年来,中国医疗污水处理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9年中国医疗污水处理市场规模达到35.9亿元,较2018年增加0.2亿元。

医疗污水的处理是一项复杂的技术,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阔,对此随着这些领域科技的持续发展,医疗污水的处理工艺也将逐渐进步。

 

检验检测行业

2021年中国检验检测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市场规模已突破3000亿元

质量检验检测是指质量检验检测机构接受产品生产商或产品用户的委托,综合运用科学方法及专业技术对某种产品的质量、安全、性能、环保等方面进行质量检验检测,出具质量检验检测报告,从而评定该种产品是否达到政府、行业和用户要求的质量、安全、性能及法规等方面的标准。

据国家认监委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我国检验检测机构数量持续增长,截至到2019年底,全国检验检测机构数量突破4万家,达到44007家,同比增长11.5%。

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检验检测设备的种类、数量以及质量直接决定了机构检验检测能力。据认监委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我国检验检测机构拥有各类仪器设备数量规模增长迅速,截至到2019年底,我国检验检测机构共拥有各类仪器设备710.82万台套,同比增长12.16%。

具体到产出方面,数据显示,我国各类检验检测机构出具检验报告数量保持平稳增长态势,2019年,我国检验检测机构累计出具检验报告数量为5.27亿份,同比增长23.13%。

随着我国检验检测行业市场化发展的持续深入,近年来,民营检验检测机构的快速扩张推动行业高速发展,另外,下游电子电器等新兴领域(包括电子电器、机械(含汽车)、材料测试、医学、电力、能源和软件及信息化)检验检测需求的增长也带动行业发展。2015年以来,我国检验检测机构营业收入增速均维持在10%以上水平,2019年,全国检验检测机构营业收入为3225.09亿元,同比增长14.8%。

 

黑臭水体治理行业

2021年中国黑臭水体治理现状及趋势分析: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

城市黑臭水体不仅给群众带来了极差的感官体验,也是直接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水环境问题。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黑臭水体的治理受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国家相关部门先后颁布了多项针对性措施,规划黑臭水体的治理流程和时间表。国务院颁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的控制性目标。

黑臭水体在我国的分布较广,形势严峻,据调查数据显示,全国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共有黑臭水体2869个,36个重点城市有黑臭水体1063个,而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共有黑臭水体1367个,可见分布之广。

治理难度大,且成效稳定性不足。黑臭水体的治理难度本身较大,从短期治理而言,应该按照“外源减排、内源控制、水质净化、补水活水、生态恢复”的技术路线进行改善及消除;而长期防控而言,黑臭水体的表象在“河里”,根源在“岸上”,而关键在“管网”,如果只注重短期治理,黑臭现象会出现反复,治理进度受阻造成投资的浪费。因此想彻底解决黑臭问题,需要采用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厘清管网问题,坚持“厂网河湖”一体化的治理模式。

目前全国共有黑臭水体数量2869个,已完成治理2313个,治理中556个,完成治理比例达到80.6%;其中,长江经济带共有黑臭水体数量1367个,已完成治理1075个,消除比例78.6%,略微落后于全国的进度。分省市来看,重庆、浙江、上海已经完成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任务,而安徽、湖北、四川、江苏、贵州的黑臭水体消除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纳滤膜行业

2021年纳滤膜行业发展前景趋势及现状分析

纳滤膜能截留纳米级(0.001微米)的物质。纳滤膜的操作区间介于超滤和反渗透之间,其截留有机物的分子量约为200-800MW左右,截留溶解盐类的能力为20%-98%之间,对可溶性单价离子的去除率低于高价离子,纳滤一般用于去除地表水中的有机物和色素、地下水中的硬度及镭,且部分去除溶解盐,纳滤膜在食品和医药生产中有用物质的提取、浓缩。纳滤膜的运行压力一般3.5-30bar。在我国,对纳滤过程的理论研究比较早,但对纳滤膜的开发尚处于初步阶段。

2017年中国膜行业市场容量达1720亿元,纳滤虽占不到3%的市场份额,但其增长速度更快,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5.76%。到2017年中国纳滤膜行业市场规模达到33.09亿元,较2016年增长27.1%,高于2016年同期增速5个百分点。其中饮用水处理及废水处理占纳滤市场74.6%的份额,随着纳滤膜行业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纳滤毫无疑问会渗透到更多的市场领域,包括食品饮料、化工、石化、制药与生物医药、冶金、农业、纺织、等等。未来,饮用水处理及废水处理仍然会保持纳滤最主要应用领域的地位,并且将以16.1%的复合增长率更迅速地发展,尽管纳滤在制药与生物医药领域所占份额较小,但其增长却是最快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9.5%。

纳滤膜技术作为目前具有先进性和竞争力的工业分离和水处理技术,与我国目前提倡的打造节能减排社会,致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非常契合的,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发展前景。预计到2023年中国纳滤膜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12.65亿元,年复合增速将超过18%。

 

城市污水处理行业

2021年中国城市污水处理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利好政策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城市污水治理是我国污水处理行业的重要细分市场之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智慧城市”工作的不断深入,为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019年,三部门印发《关于印发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旨在推进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改造和建设,进一步激发了城市污水处理市场的活力。

城市污水治理一直是我国污水处理行业的重要细分市场之一。数据显示,我国城市排水管道不断延长、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也逐年提升。2018年,我国城市排水管道长度为68.3万公里,同比增长8.41%;同年,我国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为1.81亿立方米,同比提高6.5%。

然而,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逐年增长、城镇化率的逐年提高,为城市污水处理市场既带来了挑战,又带来了机遇。2019年,我国城镇人口约8.48亿人,同比增长2.05%。同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60%。

“水”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我国政府部门对此高度重视。2019年以来,生态环境部、财政部和住建部等部门陆续印发相关政策文件,以推进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改造和建设。

 

智能水表行业

2021年中国智能水表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无线远程水表将成为主流产品

智能水表是一种利用现代微电子技术、现代传感技术、智能IC卡技术对用水量进行计量并进行用水数据传递及结算交易的新型水表,与传统水表一般只具有流量采集和机械指针显示用水量的功能相比,有很大的进步。

智能水表优势明显,除了可对用水量进行记录和电子显示外,还可以按照约定对用水量进行控制。因此,在国家政策支持及政府推行智慧水务和阶梯水价的发展的过程中,智能水表将迎来较大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我国推出一系列有关水资源管理的政策,随着国家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及国家节水行动政策的出台,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海绵城市、节水型城市的建设,国家“一带一路”、鼓励企业“走出去”等政策的推行,供排水企业及工农业、企事业单位用水与节水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工作进程的加快,居民与农业用水阶梯水价政策的实施,直饮水供水系统的建设,均为水表的智能化发展和更新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市场机遇。

在智慧水务和阶梯用水的共同促进下,我国水表从非智能的机械表,再演变为IC卡智能表、光电直读式智能水表已成为市场主要产品,最后过渡到无线远传式水表。机械表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住宅小区,居民分散于不同单位,上门抄表、收取费用比较麻烦。IC卡预付费智能水表启用了现代化的“先缴费,后用水”的新管理模式,实现水费管理的电子化与智能化。光电直读水表采用了光电直读技术读取字轮数据,与传统脉冲表相比,它可将读数误差降低至零,且平常无须供电,仅在抄表或阀门时才需要对它供电。

受益于此,2019年水表智能化率逐渐迈入提速阶段,新农村建设、“三供一业”改造等利好政策也意味着水表更换将加快速度执行。

返回主目录